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时代的伤痕都以不同的方式被铭记,对于中国而言,抗日战争时期的南京大屠杀,是永远无法抹去的民族记忆,而在这段沉重历史中,一位后来成为国家脊梁的科学家——钟南山院士,也经历了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在近日的一次访谈中,钟南山院士首次公开谈及自己儿时在南京遭遇日军轰炸的经历,这段往事不仅揭示了他个人成长的艰辛,也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背景下无数中国儿童所经历的苦难与坚韧。
初识战火:童年的惊惧与逃亡
1936年,钟南山出生于南京的一个医学世家,父亲钟世藩是著名的儿科专家,和平并未如期而至,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南京城也未能幸免于难,在钟南山四岁那年,即1940年,日军对南京进行了多次轰炸,那时的他,虽年幼却已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恐惧与不安。
“我记得那天,天空突然暗了下来,紧接着是巨大的轰鸣声和震耳欲聋的爆炸。”钟南山在访谈中回忆道,“我和家人躲在防空洞里,外面是连绵不绝的爆炸声和火光,那种恐惧,至今仍让我难以忘怀。”
在那段日子里,钟南山和家人不得不频繁地躲避空袭,他们的生活被恐惧和不安所笼罩,每一次警报响起,都意味着又要开始一场生死逃亡,幼小的他,在不断的迁徙与躲藏中,逐渐学会了坚强与自立。
家庭的影响:医学的种子与责任的萌芽
尽管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危险,但钟南山的家庭始终给予他温暖和力量,父亲钟世藩作为儿科医生,不仅在专业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更以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儿子,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父亲不仅为伤员提供治疗,还经常讲述救死扶伤的故事给小钟南山听。
“父亲总是说,‘作为医生,我们的责任是拯救生命。’这句话在我心中种下了医学的种子。”钟南山在访谈中动情地表示,这段经历不仅让他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让他深刻理解了作为医者的责任与担当。
成长的磨砺:从恐惧到坚韧
在战火的洗礼下,钟南山不仅学会了生存的技能,更在逆境中磨砺出了坚韧不拔的性格,他回忆道:“那时候虽然害怕,但家人之间的相互扶持、邻里之间的互助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这些经历让我明白,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只要心中有光,就能找到前行的方向。”
除了家庭的庇护外,学校也成了他心灵的避风港,虽然学校时常因空袭而停课,但老师们的坚持与鼓励让他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了慰藉。“老师们虽然也害怕,但他们依然坚持给我们上课,告诉我们知识可以改变命运。”钟南山说。
时代的烙印:从个人到国家的成长轨迹
随着年龄的增长,钟南山逐渐意识到自己不仅是家庭的一员,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他深知,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在抗战胜利后,他考入了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并最终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医学科学家和公共卫生专家。
“那段经历让我明白,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钟南山在访谈中感慨地说,“我之所以能在医学领域取得一些成就,离不开那个时代给予我的磨砺和家人的支持。”
传承与启示:从历史中汲取力量
如今已年过八旬的钟南山院士,依然活跃在医学研究与公共卫生领域的前沿,他不仅在抗击非典、新冠肺炎等疫情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还始终致力于医学教育和科研的推动,对于那段历史,他有着深刻的反思与启示:“我们不应该忘记过去,但也不能让过去的阴影阻碍我们前进的脚步。”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力量,”钟南山强调,“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只有不断前行、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童年的阴影与成长的力量
钟南山院士儿时在南京遭遇日军轰炸的经历,是他人生中不可磨灭的印记,这段历史不仅让他个人成长为一位杰出的医学专家和公共卫生领域的领军人物,也成为了激励无数后来者的宝贵财富,它告诉我们: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个体和国家,往往能爆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言:“无论环境多么艰难,只要我们心怀希望、勇往直前,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有话要说...